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内经济下行、消费市场需求低迷等各种风险挑战持续增加,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公司经营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9亿元,同比下降35.74%;其中实现石化设计收入1.38亿元;锂电智能产线亿元,锂电板块工程总承包收入8.25亿元。报告期公司净利润亏损1.23亿元,报告期内累计新签合同额23.66亿元。
(1)杉杉项目目前除业主新增洗眼器和业主变更监控系统外,污水处理站完成主体结构,所有土建及安装工程全部完成,业主外线kV全部供电。关于调试,目前完成2#和4#产线#产线及公辅设施投入供电调试,目前主要实施业主变更项和调试整改工作。
(2)安徽海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一期5万吨/年磷酸铁锂工厂EPC项目,设备已经验收完成,等待进行性能考核,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进入结算流程。
(3)四川海创尚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进行收尾工作;安装工程石墨化区域进入单机调试阶段,负极区域正在设备安装,完成60%。
(4)宜宾万鹏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一期2万吨/年磷酸铁锂工厂EPC项目,钢结构安装已结算,配电、冷冻水、风淋室、应发等系统已验收完成;剩余系统的验收工作正在进行中。
(5)当升科技300073)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第一阶段年产2万吨锂电正极材料智能工厂工程总承包项目正在进行竣工资料组卷工作。
(6)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及导电浆料项目智能产线设计建造项目,已经整体结算,等待业主审核出具整体竣工报告。
(7)黔西市蕙黔新材料有限公司气相羰基合成5万吨/年碳酸二甲酯EPC项目,施工单位结算已办完,正进行性能考核。
(8)山西特瓦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处于项目前期筹备工作中,已成立项目组,现场正在进行准备工作。
(9)贵州磷化开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于进行了技术方案和合同细节洽谈,项目现场已完成开工准备,于2024年4月签订正式总承包合同。
(1)2022年8月19日,公司与潞宝兴海、潞宝集团及重庆兴海签署了《公司与山西潞宝兴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之债权转股权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约定2023年年底前分期完成上述补偿款本金25,757.408万元的支付,公司免除1,123万元的逾期违约金。其中:2022年10月31日前,支付1,000.000万元;2022年12月31日前,支付12,878.704万元;2023年6月30日前,支付5,151.482万元;2023年12月31日前,支付6,727.222万元。
公司于2022年10月27日收到潞宝集团支付的第一期业绩补偿款600万元,收到重庆兴海支付的第一期业绩补偿款400万元,合计1,000万元。公司于2022年12月31日收到潞宝集团支付的第二期业绩补偿款1,000万元;潞宝集团第二期剩余补偿款6,727.222万元已于2023年3月支付。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收到潞宝集团支付的第三期业绩补偿款3,090.889万元。公司于2023年12月31日收到潞宝集团支付的第四期业绩补偿款4,036.334万元,潞宝集团应支付给公司的业绩承诺补偿款总计15,454.445万元已全部偿付完毕。
因公司尚未收到重庆兴海第二期、第三期业绩补偿款,公司于2023年3月30日通过山西省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对重庆兴海的起诉,在法院的调解下,公司与重庆兴海达成和解;公司于8月21日收到长治市区潞城区人民法院的《调解说明》,重庆兴海向公司支付业绩补偿款的付款期延展如下:2023年12月31日前支付5,151.482万元;2024年6月30日前支付2,060.593万元;2024年12月31日前支付2,690.88万元。公司2023年12月31日未收到付款,重庆兴海后续能否偿付本次以及剩余应支付的业绩补偿款项具有不确定性。
(2)2023年6月29日,经第四届董事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同意公司与金彩矿业、宝圣佳优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开展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用天然石墨粉体项目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合资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公司将以现金出资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权并进行控股,三方于2023年6月29日签署了《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之合作协议》。2023年7月27日,合资公司完成工商登记手续,取得固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企业名称:内蒙古聚原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海荣,注册资本:10,000万元人民币。
(3)2023年8月28日,百利锂电与王京旭、苏州驰合及兮然科技签署了《投资协议》。
由公司全资子公司百利锂电以现金收购及增资的方式对兮然科技投资。其中,以合计3,528万元的现金对价收购标的公司股东王京旭、苏州驰合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分别持有的兮然科技
30%及6%的股权,并约定股权转让完成后由百利锂电对标的公司行使51%的表决权并合并财务报表,对标的公司实施实际控制;上述转让完成后,百利锂电将以现金800万元认购兮然科技98
万元新增注册资本向标的公司进行增资。以上交易完成后,百利锂电将取得标的公司40.83%的股权,并继续行使51%的表决权。
经会计师事务所检查以及全面自查,发现全资子公司百利锂电、武汉炼化存在内控重大缺陷。公司及管理层对此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深刻吸取教训,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组织董监高对上市公司法律法规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通过发现的问题,也为公司今后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反思和调整机会。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高端锂电材料生产智能成套装备的研究”、“高端锂电池材料生产装备升级及产业化研究”、“磷酸铁锂新工艺生产装备系统的研发”、“高镍三元第四代智能化生产线的研发”、“锂电池用高纯硫酸锰成套设备研发”、“用于负极材料生产线的大型全自动开袋站研究”、“人造电池负极材料生产正压输送技术研究”“锂电池用溶剂生产工程技术研究”“5万吨/年气相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工程技术开发”“17万吨/年高品质环氧树脂装置工程技术开发”“14万吨/年聚酰胺6装置工程技术开发”等研发工作。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229项专利,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授权专利22项。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提早枯竭、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增大等问题,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为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各国纷纷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开始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是用能端电能替代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电能对石油的替代,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各国共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大关,分别为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在我国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迎来蓬勃发展,根据中汽协发布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过60%。随着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经济性、环保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的日益提升,轻量化、电动化已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趋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2023年以来,《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等一系列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发展的政策密集落地。此外,继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后,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今年商务部将以实施汽车以旧换新为重点,聚焦全产业链、全过程壮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4次提到新能源汽车,并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更彰显了我国加快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决心
鉴于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存在广阔发展空间,为应对国内内卷加剧局面,锂电产业开始进军海外,同时,由于欧洲、北美相继出台相关限制性的贸易政策法案(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新电池法》等),国际车企逐渐提出海外产业链本土化的要求,进一步加速了中国锂电企业产能出海布局。根据GGII不完全统计,报告期内,国内共有13家锂电池企业奔赴海外建厂,同比增长160%,总投资额超1,340亿元;共有超20家锂电材料企业赴海外建厂,以三元前驱体及正极材料企业居多,总投资额超740亿元。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在电池环节,2023年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
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电正极市场出货量248万吨,同比增长31%。从正极材料产品结构看,2023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达165万吨,同比增长48.3%,市场占比66%,提升近7个百分点;三元正极材料出货65万吨,同比增长2%,市场占比下滑至26%;锰酸锂和钴酸锂出货量分别为10万吨和8.4万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占比上升主要系储能与动力铁锂电池带动。
除传统锂电池外,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型电池的逐步成熟也将成为原锂电辊压设备的新市场。根据高工锂电发布的《2023年中国锂电池辊压设备市场调研分析报告》,通过对国内钠离子电池新进企业规划建设的产能进行统计,预计至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产能将达到60GWh,其对应的辊压设备市场规模约为4.5亿元。与之相比,2022年固态电池出货规模仍较低,约为0.4GWh,预计到2025年出货量将达13GWh,2030年出货量将超300GWh,市场渗透率超10%。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与先导产业同时受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锂离子电池属于新能源产业,面对日益紧迫的环保压力,我国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大力支持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的整体发展。《“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促进了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十四五”期间,贵州、湖南等锂电池正极材料重要产业集群区域均发布了行业发展目标,例如贵州省提出,到2025年,锂电池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基本形成三元、磷系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湖南省力争到2023年,储能材料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泡沫镍、钴酸锂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三元材料、四氧化三钴等材料国内市占率稳居第一。未来,随着重点省市不断发力,我国锂电池材料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版)》,氢能相关目录已扩充至全产业链。另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报告显示,预计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2024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行业层面,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销量相对稳定增长,从2019年的10.0千辆增长到2023年的14.6千辆,复合年增长率为10.0%,预计2028年将达到212.0千辆。2019年至2023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从2.7千辆增长到5.8千辆,复合年增长率为20.7%。中国预计将成为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最大的市场,销量从2024年的约8.9千辆增至2028年的108.5千辆,复合年增长率约为86.9%。
近年来,随着工业大规模的发展,污染越来越严重,工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人民环保意识日渐增强。政府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化学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并先后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鼓励环保型石化产业的发展,鼓励石油化工行业加大末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回收利用,减少对于大气、水资源的直接排放。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以其巨大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生产环节的高耗能,站上了碳中和浪潮的风口浪尖。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科学、健康、绿色的发展方式,必然也引导着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最终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也是我国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5年,我国石化行业也同样面临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型升级压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石化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6万亿元,同比下降4.4%;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5.6%,同比有所加快,行业生产运行平稳,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成为稳定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3年经济运行实现总体显著回升,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工程专业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与工程建设投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是牵引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十四五”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稳步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勘察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勘察设计相关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诚信体系初步建立,勘察设计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将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未来几年,随着国家投资的不断加大,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这将进一步推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受益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新技术的运用,将推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使其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公司拥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工程设计资质,所从事的石油化工行业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存在较高的资质、技术、人才、市场、管理、资金等门槛。多年来,公司秉承优质、诚信、开放、创新的经营发展理念,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公司发展的源动力,专注于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与大型石化集团下属工程设计公司在细分市场上实行差异化竞争。在石化工程技术服务细分领域的科研水平、业务技术、企业资质、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2017年公司通过外延并购方式全资收购百利锂电,公司业务向锂电行业进行了延伸,正式步入锂电池材料产业链。得益于公司近50年来在石化工程行业积累的丰富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总承包经验,加上百利锂电多年来形成的锂电正、负极材料装备、产线设计经验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实现了锂电池正、负极材料智能生产线的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及工程总承包全流程一体化的技术服务能力,形成较高技术门槛,公司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和新材料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公司氢能业务系控股子公司上海坤艾与德国巴斯夫及坤艾新材料共同合作,已获得巴斯夫的产品开发与全球授权,主要产品为高温质子膜。依托巴斯夫研发的新型MEA含全球商用燃料电池高温膜,工作温度能达到120℃~180℃之间,具有在无任何加湿情况下运行的独特能力,拥有更为简单的系统,并且对氢气及空气中的杂质气体有更大的容忍度,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氢电池的高温质子交换膜路线最大的优点在于对电池的燃料更容易获取,从而得以绕过复杂的制氢、储氢和运氢等高成本运营环节;目前高温膜电堆已经在乘用车、大巴车、货运车、分布式发电、铁塔、通讯设备、应急电源上进行应用。
公司致力于为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行业的智慧工厂提供包括工程咨询设计、专有设备制造、智能产线集成与EPC总承包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服务于新能源锂电池核心材料、氢燃料电池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包括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电解液,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以及氢燃料电池高温质子膜及其膜电极产品。可从项目前期、融资到设计、采购、建造、开车和运维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增值解决方案。公司业务形式包括:
工程咨询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需要,向业主提供建设工程所需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主要提供前期立项阶段咨询服务,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365在线平台、项目建议书等。
工程设计是指运用工程经济理论及技术经济方法,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提供作为建设依据的设计文件、图纸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过程。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核心环节和龙头,后续的采购、建造都需要工程设计人员的全程参与,对工程建设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决定性作用。
锂电材料智能产线为新能源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业下属的细分行业,是为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提供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和技术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的战略性产业。公司正以锂电池产线智能装备制造为基础,积极拓展锂电池正极材料智能产线工程总承包业务,形成集锂电池正、负极材料智能产线研发、设计、集成、销售为一体的全流程服务,专注为锂电材料生产厂商提供智慧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在锂电材料产线设备的系统安全、磁性异物控制、水份控制、环境控制方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积累了众多领先的技术优势,可为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生产企业提供精密配料系统、智能上料系统,真空干燥系统,全自动高温窑炉外轨等专有智能设备。
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为膜电极,质子交换膜为其核心材料之一。公司氢能业务主要产品为质子膜、膜电极,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整合的新一代以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PBI)为核心的高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HTPEM),与现有的质子交换膜相比,分子量得以较大提升,其机械强度、质子通道率、运行寿命均有明显优势。
工程总承包是指根据合同约定,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包括EPC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交钥匙总承包、EPCM模式(设计、采购与施工管理)、DB模式(设计、施工总承包)、EP模式(设计、采购)、PC模式(采购、施工总承包)等方式,其中EPC是总承包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也是目前公司总承包业务板块采用最多的方式。工程总承包一般都含有工程设计,实际上是工程设计业务向下的延伸。
工程咨询、设计项目承接后,由项目管理部与主体专业室主任协商确定设计经理,各专业室主任确定该项目的专业负责人及参加该项目的设计、校对、审核等相关人员,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设计经理、各专业负责人按照《设计输入及评审规定》的要求分别对各自范围内的设计输入文件进行验证或评审,确保设计输入的完整性和适宜性;工程咨询、设计文件经审核或会签批准后予以存档;工程咨询、设计成品交付业主后,由业主或主管部门对文件进行审查、确认。
公司全资子公司百利锂电的锂电智能产线制造业务主要采取设计与产供销一体化的全流程运营模式。行业的专业性较强,一般通过直接委托或招投标的方式,由市场部对接客户并签订销售服务合同;设计部负责项目的方案及设计工作;采购部负责设备及原材料的采购;制造部负责生产线的制造组装;项目管理部全面负责项目的设计、安装、现场调试及验收工作。
公司锂电智能产线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包括工程咨询、设计;专有成套设备集成;工程总承包。其中核心业务是锂电智能产线专有设备定制及系统集成,公司主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向客户提供公司自行研制的锂电池材料、碳材料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化控制设备、智能设备及智能机器人等;锂电智能产线工程咨询、设计及工程总承包的运营模式与公司现有的工程设计咨询项目及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运营模式一致。
公司锂电设备销售业务主要是研发、生产和销售与锂电池材料生产相关的专有设备,是根据客户需求和产能规划,定制化生产专有设备,在制造工厂模块化生产和调试,然后运输到现场组装,节省现场时间,提高效率。伴随着正极材料高镍化的发展趋势,对设备的精密度,容量、运行速度等进行持续升级改造和维护服务。
公司目前从事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是以工程设计为龙头和核心带动的,相较工程咨询、设计项目,工程总承包业务主要增加了采购和施工环节,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进行组织和管理。工程总承包项目主要由采购部和工程部负责运营,采购部负责工程总承包业务中材料、设备采购业务。工程部负责工程施工业务具体管理工作。
通过实现与巴斯夫高温质子交换膜电极组件国产化,推进新一代氢能膜电极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氢燃料电池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电极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使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与产业链整合。同时完善电极组件原辅材料选配和工艺流程,开发膜电极组件(MEAs)的制造,结合下游产品进行系统优化,逐步延伸并打通产业链。
新能源行业设备制造、工业4.0智慧工厂设计与建造、石油化工设计行业、氢能源核心材料属于技术、智力密集的行业,因此人才是公司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技术骨干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组成,平均从业经验超过20年。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一支层次合理、专业配套齐全、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丰富的职业化工程项目运作团队;公司拥有各类注册工程师160余人,执业资格涵盖化工、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热工、电气、咨询、环保等多个专业。专业齐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公司在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钴酸锂、电解液等锂电核心材料专有设备、智慧工厂设计和建设领域拥有丰富经验,通过石油化工技术服务能力与锂电材料智能产线设计与建造经验的完美融合,提升锂电材料制造装备与产线综合利用水平,促进锂电材料产线制造领域的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和国产化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公司新能源锂电业务的快速发展。
公司全资子公司百利锂电前身为南京大学江苏南大紫金锂电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多年来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锂电正极、负极材料、前驱体产线的技术装备和整线服务经验,参与了多项锂电材料产线示范工程项目,已在全国建成100余条生产线)石油化工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主要有三大合成材料,在合成纤维领域,公司是国内同时掌握甲苯法、磷酸羟胺法(HPO)和氨肟化法(HAO)生产己内酰胺工程设计技术并具有工程业绩的工程公司,在国内己内酰胺工程设计市场居领先地位。在合成橡胶领域,公司以高技术门槛、高附加值、绿色环保型的高端石化产品为突破,承接了包括SBCs(含SIS、SBS、SEBS等)、异戊橡胶、溶聚丁苯橡胶在内的特种合成橡胶的生产装置工程设计项目及技术开发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和竞争优势。在合成树脂领域,公司设计的1万吨/年国产化邻甲酚醛环氧树脂装置是当时国内唯一、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装置,具有独特的市场地位。
公司锂电材料智慧工厂设计与建造业务,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凭借过硬的技术、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客户方的广泛认可,积累了大批如当升科技、贝特瑞、安徽海创、国轩高科002074)、新锂想、巴斯夫杉杉、成都巴莫、宁德时代300750)等优质客户资源,并与他们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客户涵盖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石油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石油化工行业及煤化工行业的其他大型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大型民营龙头企业。公司深入开展技术营销和品牌营销战略,凭借领先的工程设计优势和良好的服务理念,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享有较好的市场反馈。
公司及子公司百利锂电、武炼工程均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及先进的工程技术,在锂电材料智能产线装备和技术服务领域、石油化工工程服务领域,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优势;在锂电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三大合成材料、氢能源核心材料拥有和正在申报一批专有技术。目前公司及分子公司拥有229项专利及14项专有技术。
公司自1987年以来获优秀工程设计、科技进步类奖项共计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项,部省级奖励25项。公司承担设计的巴陵石化2万吨/年SEBS装置和2万吨/年SIS装置为国家“973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其中2万吨/年SEBS装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石化“十条龙”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参与完成的年产1万吨SBS成套工业生产技术开发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与完成的环己酮氨肟化路线己内酰胺生产工艺成套技术以及新一代高性能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成套技术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公司全资子公司百利锂电与湖南杉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获得获得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荣誉;与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获得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荣誉;与当升科技正在协同申报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百坤与德国巴斯夫正式签署“膜电极开发与全球授权合作协议”,将致力于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高温质子膜(HT-PEM)和膜电极(MEA)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及膜电极组件(MEAs)的制造,使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与产业链整合,共同将氢燃料电池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电极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新一代自主研发的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高温质子交换膜,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其机械强度、质子导通率、运行寿命均有较大提升。
公司凭借全资子公司百利锂电多年的专业技术沉淀和良好声誉积累,结合公司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渠道优势,紧密围绕锂电正极材料智能生产线的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及总承包等方面,加大市场拓展,提高服务水平,在技术创新与服务、战略客户开发、智能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实现了百利锂电由被收购前的设备生产服务到被收购后整合公司技术优势形成的整线研发、生产、设计一体化技术服务能力。公司所提供的整体产线EPC技术服务模式,未来有望成为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的主流服务模式。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910.20万元,同比减少35.7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11,796.74万元,同比减少1,473.5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亏损25,558.22万元,同比减少2,191.58%。
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及四大主材共有137个新增规划项目,较2022年减少近一半。按公布投资金额的122个项目进行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产业拟投资总额约7500亿元,较2022年下降超46%,尤其是负极材料项目,新签约项目投资额仅为去年的18%。从投资主体来看,2023年锂电新签约项目大多数是二三线企业及新入局的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数十家锂电企业宣布出海建厂计划,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300014)、蜂巢能源、远景动力、欣旺达300207)、中创新航、瑞浦兰钧等电池企业,以及华友钴业603799)、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龙蟠科技603906)、新宙邦300037)、海亮新材料等锂电材料厂商。全球电动化及储能加速发展,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态势,面对国内竞争激烈的局面,布局海外成为中国锂电企业的“破局”选择。总的来看,锂电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大部分锂电企业在经历2023年的阵痛期后,盈利、现金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新增投资扩产项目或取消、或减产/停产。
随着近年来我国锂电设备制造行业逐步成熟,锂电设备制造厂商各自进入细分领域,不断积累技术优势,掌握核心高端技术,满足锂电池材料对设备自动化、精密度和一致性要求,逐步实现进口替代。锂电设备市场领域的竞争也正逐步从过去的价格竞争向性能、技术竞争过渡,差异化设备定位将成为设备领域市场分化的主要趋势,国内市场出现了一批锂电设备代表企业,引导国内锂电设备生产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在行业领先企业的推动下,锂电设备产业加速进行多元化的兼并整合,加强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锂电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在此背景下,能够提供行业能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将拥有核心竞争力,公司所具备的的锂电池材料整体产线设计、制造及工程总承包经验,将作为未来产业发展、产能扩张的主要门槛,未来锂电产线一体化提供商将持续领跑,掌握行业未来话语权。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未来我国将完备氢能产业链体系,同时可发挥氢储能大规模、长周期等优势,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数量较少,技术、成本和规模是进入的主要门槛,产业链相关企业大多处于非盈利状态,在当前阶段,国家政府补助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持。在双碳目标下,各省市重视绿色氢能发展,我国自上而下对氢能产业的发展都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多数地方政府把氢能列入“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科技发展等规划之中。部分省市为发展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的补贴力度较大,以扩大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现阶段国内外燃料电池主流应用技术,具有零污染、能量转化效率高、无资源和能源瓶颈等核心优势。是燃料电池汽车迈入商业化进程的首选。膜电极性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三大基础部件构成,决定了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使用寿命以及反应效率等。膜电极技术门槛高,具有极高的成长性、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壁垒。
质子交换膜(PEM)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全球质子交换膜基本由国外大公司生产,近年来有部分企业成功实现了国产化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我国氢燃料电池目前正处于商业导入期,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年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目标为1万辆、10万辆以及100万辆,预计2030年将带来质子交换膜需求量约2640万平,市场空间可达132亿元。在此政策背景下,公司控股子公司已在铜川布局氢能源电池产业,投资建设“百利坤艾氢燃料电池高温质子膜膜电极及核心装备一体化项目”,主要产品为氢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阶段。随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在国家密集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氢产业发展的支持下,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锂电池生产工艺复杂,涉及的生产设备种类较多,需从不同供应商处采购生产线各个环节所需设备,不同环节的设备之间的融合程度会直接影响自动化生产的效率。锂电池产品要实现高效率、高品质生产,必须综合兼顾工序协同、生产节拍协同、产品智能输送等诸多环节。随着锂电池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对设备稳定性、维护简易性等需求更为关注,具备综合能耗、生产稳定性、质量一致性优势的产线将成为未来市场主流。
当前,国内从事锂电设备制造的企业数量众多,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从事中、低端半自动化或自动化设备的制造,其中提供中端锂电设备的企业最多。在动力电池行业加速洗牌、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下,锂电设备行业也加速了弱势企业的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再加上锂电设备企业客户粘性较高的特点,绑定一线电池企业的龙头锂电设备企业将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国内锂电智能化产线设计单位、石化工程设计单位、完成了向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的转变,摆脱了原有单纯进行项目设计咨询的单一业务模式,基本确立了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包括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在内全方位专业服务的工程公司的经营模式,标志着我国新能源锂电核心材料智慧工厂建造与石油石化化工工程设计行业基本完成了向专业化、市场化的蜕变。
公司主营的智慧工厂设计与建造行业涉及专业众多,如:工艺系统、工艺安装、设备、自控、电气、结构、建筑、给排水、热工、暖通、概算、技术经济、施工安装、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必须良好配合方能达成建设目标。一项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必须通过与之充分匹配的配套工程建设,才能发挥生产效能。因此,人才资源充沛、专业配置齐全、技术经验丰富的业内企业往往能够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地位。
工程项目的建设从立项开始,需要经过咨询、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环节,传统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是将各环节割裂开来交由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承包,这种方式将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各项活动作为独立的过程或对象进行实施和管理,容易导致项目管理低效、信息沟通不畅、项目决策滞后等问题,使得业主无法得到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最优化服务。
推进行业产业化发展,加大企业资源整合能力要求,产业化是未来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核心是立足工程全过程产业链的价值共享,拉长服务的链条,完善甚至颠覆盈利模式,从单纯的设计走向总包、运营管理,为业主提供包括融投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生产、营运等在内的全过程服务,即每个环节基于原有模式重新改造后的再融合。
近年来,锂电正极、负极材料制造产线和石化工程的投资建设朝着大型化、一体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新产品和新兴子行业的迅速兴起也要求新建项目的建设效率更高、投资更节约,而传统的工程建设分段化实施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行业投资的发展趋势。
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领域正全面迈入数字化时代,工程数据数字化交付是工程公司数字化、集成化协同设计的目标之一,采用信息技术工具围绕工程建设全过程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成为行业内企业发力的重点,拥有数字化交付平台是工程公司业务模式数字化转变的重要标志,在线协同工作支撑平台、精益运营等需求正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数字化交付不仅推动了工程设计和工程公司未来业态的改变和进步,更重要的是业主方将实现从源头上掌握工厂运行管理数据,并以设计数据为基础实现工厂数字化,开展现代化的工厂运维管理及设备资产管理,从而实现全工厂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对前承接项目建设期的工程项目数据成果。
锂电智能产线设计行业最终为锂电材料生产厂商提供服务,因此,该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受锂电池及锂电材料等新能源行业的影响。2023年在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白热化的大背景下,行业一方面出现洗牌加剧的现象,另一方面,多家企业也在纷纷尝试布局新的业务,或是出海,或是研发新的技术,以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过60%。但目前欧美等地放缓了电动化转型步伐,并开始“打压”中国的电动车,引发市场担忧。同时,国内车市竞争也愈发激烈,“价格战”不断。对于广大新能源车企业而言,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当下最为迫切的任务。
工信部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电池环节,2023年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185GWh,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435GWh。出口贸易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材料环节,1—12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230万吨、165万吨、150亿平方米、100万吨,增幅均在15%以上。
公司全资子公司百利锂电前身为南京大学江苏南大紫金锂电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锂电池材料智能装备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专业从事锂电正、负材料智能生产设备的研发、设计、集成、销售与服务,为新能源材料制造厂商提供智能设计和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2017年公司通过外延并购方式全资收购百利锂电,公司业务向锂电行业进行了延伸,正式步入锂电池材料产业链。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公司为业主提供自动化、智能化、全厂化的产业链方案,为打造产业的智慧工厂提供一站式、整体化服务。
由于近年来锂电池材料制造项目的体量规模大幅提升,客户对于自动化、整体化提出更高要求,且高镍三元材料对于生产环境要求非常苛刻,越来越多的锂电材料制造客户开始采用EPC模式。公司之所以具备承接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智慧工厂总承包订单的能力,得益于公司近50年来在传统有机材料行业积累的丰富工程设计和工程总承包经验,建立起的层次合理、专业配套齐全、职业化工程项目运作团队以及先进的设计与工程管理手段、完善的QHSE及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加上百利锂电多年来形成的锂电正极材料装备、产线设计经验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两家公司的融合催生出了锂电正、负极材料智慧工厂的技术装备和整线服务的专业化分工,形成较高技术门槛,使得公司成为唯一一家同时能为正、负极、电解液三大材料,提供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随着行业内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部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寻求自身产品及技术方面的优势,如新产品的开发、某方面技术的领先、新材料的有效应用等,随后进行跨界整合及业务扩张。部分工程公司已逐渐开始以打造产业集团为企业发展定位,不再局限于工程建设领域,已从传统意义上设计院转变成为集设计、科研、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同时致力于在工程建设领域做长产业链和做宽市场面,是多数勘察设计企业采取的较为普遍的发展方式。
从石油和化工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现状来看,石油化工行业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分化形成了三个竞争梯队:第一梯队是央企集团直属的大型综合性设计单位,此类设计院基本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且业务覆盖面较广;第二梯队是行业内的行业甲级设计单位,此类设计单位在特色领域拥有技术专长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石油化工行业的某些领域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市场份额;第三梯队是一些仅具备专业单项资质的设计单位,此类单位规模较小、工程服务能力较弱,一般仅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或者特定区域,市场占有率较低。
公司拥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工程设计资质,凭借在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及其原料领域所积累的丰富的人员、技术、经验和广泛的客户资源以及声誉,在细分市场或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具有领先的工程设计优势,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错位竞争空间和局面。同时,公司2017年通过外延并购方式全资收购百利锂电,公司正式步入锂电池材料产业链,实现了行业领域横向拓展,通过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形成了错位竞争空间及差异化发展道路。
秉承“科学服务,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立足科学技术服务,全面拓展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个市场,深化两大行业协同整合,实现两大业务领域齐头并进,保证主营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提高工程管理及服务水平及效率;加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资本运作为依托,着力发挥上市平台效用,推动业务领域的多元化的有效扩张;把公司发展成业务模式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利润来源广泛、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国内顶尖的技术服务企业。
作为A股上市公司,纵横向的产业拓展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要,公司在加强内部培养力度的同时,将重点引进国内外行业内具备丰富项目管理经验或技术实力的核心人才力量,以提升公司工程总承包业务的项目管理能力。公司将以重点关注提升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批有领导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并且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的专业型管理人才。
随着公司专业工程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司将充分利用自身已形成的技术、经验、人才、信息、品牌优势,积极把握进入石油化工行业其他领域、新能源锂电池领域和材料型煤化工等领域的机会,以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量;公司将通过包括与业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在内的方式;持续积极开拓市场,不断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公司锂电业务板块积累近三十年的粉体材料研究和设备开发技术,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日本三菱、西门子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具有“学术界理论根基+工业界市场技术”双重优势。截至目前,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外延式收购,已将全产线装备自供率提升至行业较高水平。公司具备不断巩固核心技术的能力,针对钠电池核心材料产线工艺方面完成了工艺及装备研发。公司密切关注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已在固态电池及钙钛矿方面进行产线和设备的初期研发,公司自主设备的研发将不断提高,产业链布局也更加完善,拓宽公司产品线可以保持主营业务的持续增长,公司致力成为我国锂电材料智能装备国产化的推动者,筑高竞争壁垒。
锂电池行业技术路线更新迭代给锂电设备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新能源材料一体化设备提供商,业务由已经成熟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装备,逐步向固态电池、钠电池和锂回收装备领域拓宽。在创新型材料方面,随着设备工艺的改良,公司在材料工艺方面也有了相应储备,目前已经拥有固态电解质工艺研发储备,在氢能方面,子公司获得了巴斯夫的产品开发与全球授权,实现高温质子交换膜电极组件国产化,推进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与组件量产,公司将择机对材料技术储备进行产业化拓展。
2024年度公司将坚持以稳健经营为核心,认真研究将结合现目前的经营、财务等情况,以规范经营为保障,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公司将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同时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公司管理和运营成本,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项目市场地位。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在手订单的安全、平稳、有序推进。落实合同条款,严控应收账款规模和风险。
按照石油化工、锂电池材料和氢能源三个板块的布局规划,建立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进一步密切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搭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科技平台,发挥自身工程化优势,推动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化落地,助力实业板块可持续发展。
公司以现有内控缺陷为警示,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对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等的管控,进一步规范资金审批流程,建立健全公司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及内部管理机制。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有前瞻性分层次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人员整合,优化人员结构,推行因事配人的用人机制,提升组织效率。
公司主要立足于新能源以及石化行业,公司业务的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国家对上述行业投资的政策导向。受到国内外形势不稳定的影响,宏观大势错综复杂、业持续景气度尚未复苏,短期内会对石化项目推迟或暂停项目投资,进而可能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公司在新能源行业设备的自主研发,产线集成,智慧工厂设计与建造运维,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原料领域具备国内领先的技术和工程化能力,拥有丰富的项目业绩和技术积累。但是,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期,行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技术高端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消费绿色低碳化趋势明显。随着行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公司可能面临部分技术失去领先优势等风险,科技成果的工程转化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新材料研发的不断突破,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人员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工程技术服务作为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经验的管理、市场开发人才的稳定性是保持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公司未来或面临人才引进、流失风险。
工程总承包业务一般按照工程进度收取工程款。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项目业主付款不及时的情况;同时工程项目合同一般还约定了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并在质保期结束后才予以支付,可能发生质量保证金无法如数如期收回的情况。受到行业市场、客户自身经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将给公司带来营运资金压力并会导致坏账风险。
公司控股股东合计持有公司29.8%股份,已被多次轮候冻结,未来若发生被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等事项,可能会对公司股权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
已有17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65亿股,占流通A股33.60%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90元。空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下跌的趋势。今日该股跌停,资金流入量较少,且换手情况一般,后市不太乐观。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名称变更:百利科技 -
复牌提示:2024-04-30因“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2023年度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停牌,停牌期限:全天,复牌日期:2024-05-06 09:30:00
特别处理:被st(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内部控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或未按照规定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